一、创新治理模式,提升服务效能与温度
(一)“五亲”工作法夯实基层治理根基
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开展“上门认亲、结对定亲、问需探亲、解忧帮亲、共建结亲”。建立精准帮扶台账,对接帮扶511名居民,高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实际问题34个。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志愿服务百余次,充分汇聚多元共治力量,构建基层党建工作崭新格局,让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深度。
(二)“五联”模式激活地企共建活力
探索地企共建“五联”模式,涵盖党员联管、工作联推、活动联谊、矛盾联解、资源联享等多个维度。携手小宝鼎矿党委、攀枝花市国投集团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30余次,召开联席会4次,联合解决基础设施、安全生产等关键问题50余项,成功化解地企矛盾80余件。同时,结合地企各自优势,共享深厚企业文化,携手共建法治文化长廊、劳模精神宣传阵地,进一步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五有”服务点亮老年幸福生活
针对老年群体,构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服务体系。建设多功能养老服务综合体,提供“机构+社区+居家”全链服务。依托卫生站提供便捷医疗服务,累计接诊700余次。组建“银发”志愿队参与社区治理,链接专业社工开设多样化课程,搭建“共富大舞台”,组建特色文艺队伍,定期开展主题文艺汇演等文娱活动10余场,极大丰富了辖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夯实硬件基础,优化人居与发展环境
(一)建强服务阵地,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以省级城乡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补短板”项目为重要牵引,整合社会工作、民政、住建等各类资金1200余万元,高标准完成“一站式”综合服务阵地和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全面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让群众在办事、休闲等方面有了更加便捷舒适的场所。
(二)扮靓家园环境,提升人居生活品质
聚焦老工矿区短板问题,大力实施黑化、亮化、绿化、美化“四化”工程。累计修复次干道、背街小巷及闲置场地11000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00余盏、灯带1000余米,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栽植花卉2300余株,同时依托老旧小区改造,拓宽改造人行道,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改善,辖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生活舒适度大幅提升。
(三)完善关键设施,增强生活便捷与韧性
利用闲置土地改建停车场10余个,新增停车位200余个。拟投资120万元开展适老化改造,更好服务辖区老年人出行。拟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污水管网和一体化污水处理站,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共同富裕筑牢坚实基础。
三、构建多元合伙,激发共同富裕内生动力
(一)构建资本合伙矩阵拓宽融资渠道
构建“政府+银行+企业”的金融合伙链,成立社区公司入股鼎信集团下属的攀枝花七鑫众盈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并以社区房产、土地为融资标的,与四川银行达成贷款合作,将资金用于社区分布式光伏开发项目,现已成功完成光伏装机436.73kW,年发电收益达19万余元,为社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资金动力,实现资本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二)打造产业合伙矩阵筑牢发展根基
依据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明确养老、新能源、文旅研学为产业主攻方向,谋划储备了医养综合体、“源荷储充”、宝鼎精神展览馆等项目,积极与华荣公司小宝鼎矿、攀枝花国投集团、攀枝花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开展合伙合作,就社区商超、社区餐厅建设达成一致意向,围绕特色产业精准发力,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础。
(三)建设服务合伙矩阵提升治理质效
加强与攀枝花学院、彩虹社工等高校和社会组织的合伙,积极培育本土“草根”自治组织、志愿团体,探索“低价出租+分层优惠”、“低价出租+折扣优惠”、“社区食堂+企业配餐”模式,为群众提供居家养老、日常用餐、文化体育等多元化服务,不断拓展和提升服务功能与服务质效。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