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你!

用好三线资源,传承红色文化

发布时间:2021-12-27 阅读次数: 来源:攀枝花市西区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贯彻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要求,找准“党建+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的结合点,打破地企壁垒、活用三线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氛围,打造特色三线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以老资源点燃文化新活力,不断满足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党建引领,打好文化建设组合拳。西区贯彻党领导下的文化建设要求,一是落实区党委、政府在抓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主体作用,建立囊括党委组织、宣传、统战,政府文旅、教体、住建、发改及群团组织、乡镇街道的建设协调机制,以包含社会教育、思想道德、文明建设、体育健身、科普法治、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大文化”全面统筹全区资源和资金,“一盘棋”推进特色三线红色文化打造。目前全区所有场所均为涉及多个部门投入的共建共享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全域联动、全城参与的格局。二是抓住红色教育与文化宣传的结合,西区立足“三线建设”与红色革命历史一脉相承的优势,将三线文化作为全区传承的重要传统文化,深挖三线历史中的人物事迹、凝练红色元素,形成了《河门口好家风》《峥嵘岁月》《亓伟赋》《宝鼎英雄》《苏铁风韵》等文学作品、《难忘大三线》《红旗颂》《六点攀枝花》等文艺作品,并依托党校资源搭建起三线干部培训平台,开创红色文旅研学体验活动,举办“听一堂党史课、走一次三线路、忆一段三线史”“红色爱国课堂”等活动项目,以“党建”带“文建”,用文化使红色教育更加生动和深刻。

  旧城新用,奠定公共设施新基础。做好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护间的平衡,一是保留好旧城风貌资源。“集中连片”保留了河门口片区棚改红砖房,“补修如旧”维持“三供一业”改造后的老街区风景,分类将老厂区、老房屋、典型工业设施等纳入文保单位、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进行不同等级的保护,防止三线特色资源在城市建设中消逝,为后续利用开发奠定良好基础。二是加强设施共建。三线资源多归属企业所有,西区充分发动区域内企业参与建设,不仅利用了企业老家属楼、矿区舞台等闲置资源和搬迁安置公共用房等改建为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集约建设资金的同时有效解决产权用地等现实问题;更积极吸引企业投入城市打造,如冠名赞助广场舞大赛、修缮文化场馆、提供老物件展博、将企业工业元素融入街景美绘等,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

  文旅融合,焕发历史资源新生机。一是夯实文旅新基建。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提升打造文旅公共设施的同时,积极融入三线元素,通过设置文化墙、实物展柜、特色诗赋等营造环境氛围,塑造风格怀旧、服务现代便捷的高品质文化空间。二是用“游玩”增加吸引力。西区抓住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播出契机,在电视剧取景地高家坪还原场景,打造身入实境的打卡点;设置了“干打垒”“创业饭”“背水小道”等三线风情体验项目;设计制作了水杯、书签、钥匙扣、文化衫、明信片等特色文旅纪念品;举办了第二届“三线文化周”、“人民的非遗 人民共享”非遗文化节、暑期儿童文化实践活动等,使“参观”延伸至“互动”、“入眼”延伸至“入景”,让文化设施“乐在其中”,旅游景点更显韵味,以点带面激活了所在区域的老城老街,以亲民化、流行化、体验化的方式广泛传播三线精神。

  深入居民,不忘文化建设初心使命。区县一级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具有“面向居民、贴近生活”的日常服务特征。西区的三线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在打造时充分考虑了居民的生活习惯,一是紧贴群众日常生活布局,三线文化场所大多位于居民小区中,“初心园”“习风园”等具有代表性的场所旁边就是菜市场和社区居委会、卫生院,是居民生活散步必经之地;二是以开放式或半开放式为主,不设门槛,群众可随来随走,绿树凉亭闲适怡人;在2021年的打造中还利用空白墙面和电箱、通信箱,以“情系三线”主题彩绘将街区和三线文化场所在风貌上进行了串联,让即使不是刻意来开展活动的群众也能享受到文化气氛,更反哺了社区人居环境,凸显“文化惠民”的建设初心,是文化服务边界融入居民生活的拓展,能为群众提供全面的文化吸引和更优良的体验。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访问量: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电子政务建设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55219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402682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403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