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你!

【三线流影】三线建设里的廉洁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07 阅读次数: 来源:攀枝花市西区融媒体中心

在攀枝花,有一段静默而深邃的历史轨迹,它犹如巍峨山脉般沉稳,又似浩瀚江河般绵延不绝,这便是被誉为三线建设的国家壮举。

岁月流转,三线建设虽已完成其特定的历史任务,但它所留下的文物,承载着老一辈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光荣历史,这是攀枝花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这片被工业记忆浸润的土地上,西区“初心园”里的一雕一像、一墙一景,都不是冰冷的陈设。它们是凝固的史诗,是跳动的初心,更是一代代三线人用铁骨与丹心写就的廉洁密码。

人形“廉”字雕塑:365天都要保持廉洁自律

“初心园”内廉洁文化作品人形“廉”字雕塑,以其感人心扉的廉洁文化吸引众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

人形“廉”字雕塑设计受三线建设人物浮雕墙上廉洁故事的启发,收集了宝鼎山煤矿、502电厂、渡口水泥厂、二砖厂、二零汽车运输公司以及金沙江木材水运局等7个三线建设时期久负盛名的企业共计365块铁件焊接而成。雕像正反两面分别镶嵌有铁榔头、铁轨、铁链、汽车灯、小铜钟、齿轮等。

“廉”字雕塑犹如站立的“人”字形象,寓意深远而多元。雕塑全身铁制,寓意“打铁必须自身硬”;骨干由铁轨组成,寓意要沿着轨道走路,规规矩矩做人;头悬铁锤,寓意要时刻提醒敲打,保持头脑清醒;胸前一盏明灯,意为照亮前行之路的信仰之灯、正义之灯;下方铜钟寓意要时刻警钟长鸣,做到自警、自重、自醒、自励。

雕塑背面的铁链和门栓寓意一失足成千古恨,铁制的上联书写着“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膏脂”,下联“倘有侵欺谁替你披枷戴锁”,横批“这下完了”。

整个“廉”字由365块铁制零部件构成,寓意一年365天都要保持廉洁自律。立意深远,寓意深刻,警示人们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人形“廉”字雕塑绝不是凭空想象而构建,它与55米长的三线人物雕像相互呼应,意为越过千山万水不忘来时的路,追寻三线人的足迹,初心不改。

人物雕像:一碗病号饭,感动无数人

三线建设时期,西区流传着两句顺口溜:“兵随将走草随风,干部就是排头兵。”当我们回顾那一段光辉历程时,许多领导干部的高风亮节依然历历在目。

人物雕像上的李国芳老人,是一位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的人,从不搞特殊化。

抗战时期,李国芳老人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身经百战。解放后,他放弃进北京、南充工作的机会,毅然投身到攀枝花三线建设中。

三线建设初期,历史原因造就了先生产后生活的模式,吃铁丝(粉丝)、喝布条汤(海带)是当时的生活常态。长此以往,李国芳老人患上了严重的胃病。但他从不要求组织的照顾,也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

有一次,炊事员王文建私下给李国芳煮了一碗面条,李国芳老人婉言拒绝。

“面条是病号饭,必须有医生的证明才能享受,我不是病人,我不能无故享受这种待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请把这碗面条端给正在生病的战友吧。”李国芳老人义正词严地说,决不能因为一点胃病,就占公家的便宜,这样他会于心不安的。

李国芳老人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他的廉洁本心,也感动了万千西区人,激励着我们坚守初心,践行廉洁。

时至今日,“一碗病号饭”的廉洁奉公故事仍在西区大地流传,永远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学习和铭记。

人物雕像:抱着5万元现金睡地下室的老总

人物雕像上,孙世平刚毅的目光炯炯有神。

“那个时候,真的非常辛苦。早上天一亮就起床上工地,工人没到我先到;晚上很晚才回家,工人都下班走完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孙世平感慨万千。

作为工区的区长,孙世平手下有580多人,包括机电、后勤、机关等部门,下辖5支施工队。工程也非常多,大宝鼎、矿务局……到处都是工地。

有一年,孙世平在市里施工,和司机就住在地下室里。司机从商店里买来几个罐头,那就是他们的便当。

“老孙,你咋那么傻呀?你干嘛不住宾馆呀?你手中不是还抱着5万元的现金吗?住了宾馆不就是一张发票的事,回来你签字报销不就完了吗?”有人对他说道。

“我们共产党人要吃苦在先,享福在后。”孙世平总是说,能节约点算点,当这个“家”不容易,公款就应该用到公事上去。

那时候,孙世平管理的五个施工队承担了不少施工工程,每个施工队一年挣上百万不算难事。当时实行独立核算,项目经理负责制,也就是自己一个人说了算。

“日子还长着哩,区长更是要带头节约啊,如今虽然家大业大了,富日子还得当穷日子过呀!你看,这地下室不是一样住嘛。”回忆起往事,孙世平从来不后悔,也不认为受了委屈,只是觉得对不住当年的老司机,那么大年龄还跟着住地下室一块儿受罪。

浮雕墙:怕事的“草帽”厂长

浮雕墙上大庆式“铁人”孙志伦不仅有铁的骨头,还有“铁石”的心肠。他经常戴一顶草帽下车间、跑工地,被工人们亲切地称呼为“草帽”厂长。

作为厂长,党风廉政建设的第一责任人,他时刻提醒干部职工坚守清廉底线。对于社会上的腐败和歪风邪气,他第一个带头说不。他深信“领导干部的自身形象,树在己、毁也在己,搞一次特殊,就会失去一分威信;谋一次私利,就会失去一片人心”。

“我当厂长有三怕,一怕老乡来串门,二怕亲戚找上门,三怕工人出事故。”孙志伦常对身边的人说,因为身处厂长这个位置,肩上多了一些责任。

老乡来串门或者亲戚找上门,通常都是有事相求。凡是孙志伦能办到的都尽力去办,比如帮忙写信、带点东西,甚至洗洗缝补衣服都行。但想叫他行使厂长的权力,慷国家之慨谋取个人私利,孙志伦脑壳摇得像拨浪鼓一样。为此,他得罪了不少老乡,亲戚也戏称他为“假厂长”。

有老朋友“开导”他说:“你现在怎么说也是个厂长,整天弄得灰头土脸的,你这是图个啥哟?”诸如此类的话很多,对此他总是笑而不语。

“虽然我在位那些年拒绝了许多人情往来,失去了许多钱财,在少数人心中名声也不太好,但我睡得好觉,这就够了。”谈到这段往事,“草帽厂长”总是深有感触地说,手中的权力是组织赋予的,是为广大职工服务的,决不能以权谋私,这是他为官的底线。

 

从铁与火中走来,向初心深处走去

夕阳掠过“初心园”的铁雕,把影子拉得很长。那些锈迹斑斑的铁件、棱角分明的雕像、凹凸不平的浮雕,都在诉说一个真理:廉洁从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具体的选择中生长的。

当李国芳推开病号饭时,他选择的是“吃苦在先”的信仰;当孙世平蜷在地下室时,他选择的是“公款姓公”的底线;当孙志伦拒绝老乡时,他选择的是“权为民用”的敬畏。这些选择,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闪闪发光,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更显珍贵。这些三线建设者用最朴素的逻辑守住了底线:公家的东西,一分一厘都不能碰;群众的信任,一毫一厘都不能伤。

三线建设的铁与火,早已冷却成工业遗存;但三线人用初心淬炼的廉洁精神,依然是滚烫的。初心园里的流影,照见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未来的方向。就像那尊“廉”字雕塑,365块铁件守着365天的清醒。

今天,我们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正是要以三线建设者的廉洁故事为镜,把365天保持清醒的自律意识融入日常,让“吃苦在先、享福在后”的担当精神成为常态。从当年“草帽厂长”带头下车间的务实作风,到如今“深入基层察实情”的工作要求;从过去“抱着公款睡地下室”的节俭自觉,到现在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作风建设的接力棒在时代更迭中始终紧握。

而我们,也该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三线精神里的廉洁基因在新时代持续生长,让每一份“不搞特殊”的自觉、每一次“公私分明”的选择,都成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鲜活注脚。

审核: 李思意   责任编辑: 田金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访问量: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402682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403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