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5年9月,我国迎来首个“全国科普月”。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原“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标志着我国科普工作迈入制度化、常态化、全民化的新阶段。在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基层社区如何让科学知识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攀枝花市西区大宝鼎街道小宝鼎社区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生动而富有启发的答案。
在今年9月首个法定全国科普月期间,小宝鼎社区摒弃“大水漫灌”式的传统科普模式,转而采取“精准滴灌”策略,紧密围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夯实科技强国基础”主题,于9月1日和15日先后两次组织开展科普宣传活动。通过将高深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科普内容与居民的日常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了科学传播的“零距离”。
社区突破传统宣传模式的局限,主动走进鼎鑫广场、小花园、菜市场等人流密集区域,灵活设置科普点位。通过发放宣传资料、现场讲解、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将环境保护、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科学知识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针对老年人关注的食品储存安全、儿童饮食健康等差异化需求,志愿者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科普服务,推动科学知识从“纸面”走向“身边”,实现科普内容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
在鼎鑫广场,几位银发老人正围着社区志愿者,认真询问如何辨别食品保质期。志愿者小王手持一盒牛奶,耐心讲解:“阿姨您看,这个日期是生产日期,往后推六个月就是过期时间……”老人们听得专注,不时点头回应。
在许多人印象中,科普往往是高深的科技讲座或严肃的学术报告,但在小宝鼎社区,科普就是生活本身。社区书记唐宝川表示:“我们要让科学‘说人话、接地气’,让居民在买菜、散步时就能轻松学到知识。这也是我们贯彻落实全国科普月常态化要求的具体举措。”
将科普宣传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是小宝鼎社区在今年全国科普月活动中的突出亮点。社区逐步形成了一套实用的“科普方法论”:一是找准时机,利用早晚人流高峰开展宣传,提升传播效率;二是找对人群,针对不同群体采用差异化讲解方式,增强接受度;三是说实在话,把专业术语转化为居民熟悉的方言俗语,让科普更亲切、更易懂。
通过推动科普资源下沉,社区不仅有效提升居民科学素养,更显著增强基层治理的软实力。科学知识的普及帮助居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从而减少社区安全隐患,提升公共生活质量。“以科普促治理”的创新模式,为基层社区贯彻落实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提供了路径。
据悉,两次活动累计发放宣传单70余份,直接覆盖居民80余人。数据的背后,体现的是科普工作“小而美”的精准传播理念。更重要的是,活动成功营造了“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社区氛围,使科学精神真正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这正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所倡导的全民化、常态化科普理念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一位带着孩子参加活动的母亲感慨道:“以前总觉得离科学很远,现在才知道科学就在我们吃的每一顿饭、走的每一步路上。”这句话,或许正是基层科普工作的真正意义——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融入生活场,从学术期刊走进百姓日常,成为温暖而有力的陪伴。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