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清香坪家属区的老楼里,阳光透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98岁的王兴林坐在藤椅上,手指轻轻摩挲着膝头的旧相册,泛黄的照片里,年轻士兵的眼神锐利如鹰。这位历经战火与时代变迁的老人,用一生的足迹,在历史长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注脚。
烽火少年:从被迫入伍到浴血抗战
1927年,王兴林出生在四川一个贫苦农家。16岁那年,正在田埂上帮家里干活的他被抓壮丁,懵懂中加入国民党陆军云南保安四团。“那时个子还没枪高,每天背着沉重的装备行军,饿了就啃树皮草根。”老人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
1944年,怒江战役打响。17岁的王兴林随部队奔赴前线。日军的炮弹像雨点一样落下,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王兴林在战壕里打枪击杀敌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敌人的刺刀很危险,不抵抗,我们就要做亡国奴,一定要坚持到最后。
这场战役持续了两个多月,中国军队最终收复了腾冲、松山等战略要地。王兴林虽只是千万士兵中的一员,却用少年的肩膀扛起了烽火中的责任。“那时不懂什么大道理,只知道敌人占了我们的地,杀了我们的人,必须把他们赶出去。”
历史转折:从起义士兵到解甲归田
1949年12月,云南宣布和平起义,王兴林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四十七师。“那天部队里像过年一样,大家扯掉旧帽徽,戴上红五星,心里别提多亮堂了。”他说,从“国军”到“解放军”,不仅是番号的改变,更是心里的归属感。
在解放军部队里,王兴林参加了剿匪、土改等工作,他识字不多,却总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记在心里。1952年5月,因身体在战争中落下病根,他主动申请退出现役,回到攀枝花市前进乡(现在的格里坪镇大水井村)务农。“脱下军装那天,我对着军旗敬了最后一个礼,眼泪止不住地流。”
务农的日子是清贫却踏实的。他把在部队学到的纪律性用到田间地头,春播秋收,从不偷懒。后来因结婚迁移到西区大水井村六组,一直担任六队生产队长。再后来,为支援攀枝花建设,他出让土地建设攀钢,成为辖区农转非人员。他和妻子一起养育了7个子女,用军人的严谨教育孩子:“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不能给国家添麻烦。”
桑榆晚景:从岁月沧桑到温情守护
如今的王兴林,已是满头银发,听力虽有些衰退,但思路依然清晰。
“父亲总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说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二儿子王大兵说,父亲很少提自己的功劳,却常叮嘱他们要珍惜当下。
现在,大儿子王大明、二儿子王大兵和大女儿王大琼轮流照顾老人,天气好的时候推着轮椅带他在小区里晒太阳。杨家坪社区、长者餐厅也每天为他免费送午餐、晚餐,守护抗战老兵“舌尖上的温暖”。
小区里的孩子们常围着这位“老英雄”听故事,王兴林总会拉着他们的手说:“你们生在好时代,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
从烽火硝烟到太平盛世,王兴林的一生,是千万普通老兵的缩影。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落,用青春和热血书写忠诚,用平凡和坚守诠释担当。如今,岁月在他脸上刻满沟壑,却掩盖不住那份历经淬炼的从容。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