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你!

【民族团结一家亲】西区:“三创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5-09-05 阅读次数: 来源:攀枝花市西区融媒体中心

傍晚的玉泉广场,彝族老人的坝坝舞跳得欢快,汉族姑娘的广场舞跳得轻盈。这个由“移动文化舞台”搭起的小天地里,晚风裹着歌声,把各族邻里的笑靥串成了串。

近年来,西区积极整合优质资源,以创新文化服务、创新资源联动、创新内容供给为抓手,通过搭建群众展示舞台、输送优质文化资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系,扎进了寻常百姓的烟火日子里。 

创新服务形态,激活基层文化“末梢神经”

“以前看演出要赶去文化馆,现在舞台就搭在小区楼下,抱着孙子就能看!”家住清香坪街道的马奶奶,脸上难掩笑意。这正是西区创新文化服务形态的生动注脚。

社区广场的LED屏亮起来,就成了露天影院;乡村院坝摆上几张条凳,民间艺人就能开嗓;就连企业车间的休息区,也能变身为“微宣讲舞台”。“流动+错峰”的服务模式里,藏着实打实的贴心,50余场惠民活动,把“文化零距离”的温暖,送到了各族群众家门口。

西区打破传统固定场馆的空间限制,打造“移动文化舞台”,将演出阵地延伸至社区广场、乡村院坝、企业车间等群众聚集地,以“流动+错峰”的服务模式推动文化惠民从“固定阵地”向“各族群众家门口”延伸。

据统计,西区已累计开展此类惠民演出、文化服务等活动50余场,真正实现了文化服务与百姓生活的“零距离”覆盖。

创新资源联动,构建协同服务“聚合矩阵”

“文化馆的乐器能借,图书馆的书能送,连民间艺术团的老师都来教我们排节目!”舞蹈爱好者刘女士常去区文化馆“串门”。这背后,是西区创新资源联动,构建协同服务“聚合矩阵”的缩影。

文化资源的整合与联动,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又一着力点。西区统筹整合全区公共文化场馆、民间艺术团队等资源,搭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资源共享”的协作平台,推动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向各族群众开放共享,凝聚社会文艺力量形成服务合力,让文化资源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的“连心桥”。

如今,区文化馆的排练厅对民间文艺队免费开放,图书馆里的绘本成了各族孩子共享的“宝贝”。这些充满活力的共享文化空间,正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温馨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文化浸润中绚丽绽放。

“我们不再是分散孤立的‘文化孤岛’,”区文化馆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通过搭建这个多元协同的服务矩阵,我们有效凝聚起各方力量,让有限的文化资源释放出1+1>2的倍增效应,真正让文化惠民走进千家万户。”

创新内容供给,定制群众需求“专属菜单”

“我们点了‘非遗体验课’,没想到真请来了糖画老师现场示范!”居民李女士赞不绝口。这是西区创新内容供给的诀窍,通过“订单式”“点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想看啥”,再往“心坎上”送文化。

群众爱听红色故事,就排演情景剧《宝鼎风华》;老人喜欢传统手艺,就开展非遗剪纸体验……一系列多元化活动,共同组成了群众“想看、爱看、愿参与”的“文化专属菜单”。

据统计,这些精准定制的文化盛宴已累计惠及各族群众5万余人次。文化服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单向输送,而成了一场场贴民心、具温度的双向奔赴。

当移动舞台的歌声漫过田埂,当共享场馆的笑语撞响窗棂,当定制服务的暖意在指尖流转,西区的“三创新”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文化举措。它们是让各族群众“常来往、多交流、心贴近”的鲜活纽带,更是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欢声笑语中生根发芽的沃土。

审核: 李思意   责任编辑: 田金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访问量: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402682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40302000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