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网站欢迎你!

【民族团结一家亲】西区:“三聚焦”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发布时间:2025-08-28 阅读次数: 来源:攀枝花市西区融媒体中心

秋日的攀枝花西区,阳光透过异木棉的枝叶,在格里坪镇庄上村的民俗文化广场洒下斑驳光影。身着彝族百褶裙的姑娘翩然起舞,与笑容明媚的汉族姑娘手拉手欢歌;一旁,傈僳族大叔手捧刚煮好的热茶,氤氲香气中是安然而满足的脸庞。这样不同民族相亲相融的画面,已成为西区寻常而温暖的风景。

近年来,西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聚焦文化引领、情感交融、民生改善,着力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西区持久绽放。

聚焦文化润心,构筑精神家园

在初心园,“苏铁花开”理论宣讲队的志愿者讲述着三线建设时期各族建设者并肩凿隧道、架铁路的故事。围坐的老人们指着宣讲板上的老照片感慨:“那时候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住席棚子、喝泥巴水、睡杠杠床,不分你我!”台下孩子们踮脚张望,眼中闪烁着对这段历史的好奇与敬意。

不止于讲述,西区更致力于让文化可触可感。西区深挖“三线文化”与“苏铁文化”,精心培育“苏铁花开”理论宣讲品牌,深入企业、学校、农村、社区开展分众化宣讲,把政策理论转化为拉家常、讲故事。深化“苏铁”文化品牌建设,组建51支文艺队伍,创作民族特色作品30余个,开展文艺演出、节会活动超500场,惠及各族群众24万余人次,真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人心。

文化在创新中传承。西区打造“初心园”“习风园”“火红年华”三大文化体验场景,创编展演《宝鼎风华》舞台剧,以三线文化为纽带,凝聚民族团结向心力。前来参观的5万多人次中,有带着孩子重走父辈路的,有不同民族老友相约回味往事的,他们看的不仅是演出,更是“我们同在一方热土”的深厚情谊。

聚焦融情实践,厚植团结情谊

民族团结的种子,要从孩子心里种下。西区实施各族青少年“筑基”工程,全区中小学实现混班混宿、共餐共居全覆盖,让“各民族同学就是一家人”成为日常。常态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进校园”、研学实践等活动120余场,促进各族青少年融情交流。

情感交融不止于校园。西区培育“志在西区·愿共富美”志愿服务品牌,成立“榴小籽”“木棉花”等志愿服务队伍20余支。截至目前,开展牵手共富、爱心送餐等活动800余场次,让“有困难一起扛”成为社区新风尚,带动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文旅融合进一步为团结赋能。西区深挖文旅融合潜力,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打造全市网红打卡地1个,推出“赏花玩水”“三线研学”精品旅游线路2条,接待各族游客43万余人次。

聚焦民生福祉,共享发展成果

“王奶奶,您的血压今天控制得真不错,继续保持哦。”在河门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一边为老人测血压,一边耐心教她注意事项。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这里正努力破解辖区老年群体养老问题,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试验区提供助力。

民生无小事,点滴见初心。西区构建“一老一小”全周期服务保障体系,建成儿童救助保护中心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6个,“医院——社区——居家”三级医养网络让老人安享养老不离家的便利。 

此外,“祖孙研学日”“非遗技艺传承”等创新活动已惠及老幼群体1.68万人次。居民李女士欣喜地说:“以前接孙子只能干等着,现在社区既有趣又有料,我们都盼着来!”

这里曾是三线建设的钢铁前哨。如今,机器的轰鸣已随时间远去,文化的回响却愈发清晰。从三线建设的钢铁前哨,到如今各民族相拥共生的幸福家园,西区正用真诚与行动,诠释着“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厚情谊,绘就出一幅民族团结和融合发展的温暖画卷。

审核: 李思意   责任编辑: 田金艳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访问量:

主办: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委员会办公室  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攀枝花市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码:5104030003

网站维护技术电话:0812-5910065

ICP备案编号:蜀ICP备14026829号-1 川公网安备 51040302000006号